一个月交十多次公粮正常吗?

你交过公粮吗?经历过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时代吗?你知道计划经济吗?

上世纪80年代初,国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,我亲身经历过交公粮。至今老家爷爷留下的箱子中,还保留着当年交公粮的票据。

首先,种地纳粮,是中国几千年留下的规矩。新中国刚刚成立,人民分得了土地,交公粮(民间俗称交皇粮)即交农业税,支援国家建设,合情合理。实际上,从解放后到2005年取消农业税,交公粮分为三个时期。

一:解放后至1984年,其间经过包产到户、合作社、人民公社、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。这期间征收的是公粮(农业税),公粮必须交,不能少。国家统购统销粮。按国家定的最低价收购。由于前期当时产量很低,交过公粮后交的统购粮数量也很少。后期土地亩产粮增高,交粮慢慢多了,但交公粮数量始终没变。人民公社时期,是由生产队统一上交的。

二:1984年到1992年。主要交的是农业税一一公粮。统购粮换成定购粮。定购粮还是有国家定价,粮食丰收了,农民交的也多了。

三:1992年到2005年。主要上交的粮食是农业税,议购粮。议购粮里面包括乡统筹、村提留及其它部分。这时的定购粮又换成了议购粮,粮价是国家保护价格。每人每年共上交粮食己达到200至300斤小麦。

2005年,国家取消了农业税,持续了几千年的交公粮,交皇粮的传统,终于成了历史。2006年,农民第一次不用交公粮了,很多农村老人现在提到取消交公粮这件事,都很感激国家。

在上世纪的80年代以前,有好些农民交了公粮,家里的余粮还不够一家人吃一年,农民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 除了交公粮,农民还有一大贡献,却很少有人知道,这就是国家粮食的统购统销。他的影响力在当时是非常大的。所说的统购统销,是指农民种的粮食不能随意销售,有国家统一购买,价格也是统一的,没有选择余地。而这个价格事实上是被“人为"压低的,不符合当时的粮食实际价格。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,由于物品匮乏,许多农产品,包个猪肉,粮食,棉花,蔬菜等农产品,采用国家定价的形式,从农民手中低价统购,对城市居民和工业企业低价统销。目的是让工业以较低的工资能养活起工人的生活,从而帮助工业发展。但农民购买工业品的价格却不低。从而形成了工农业产品上的“剪刀差",统购统销的时代,也是粮票等各种票据时代,不管城里人还是农村人,都需要有票证才行。